無錫新傳媒
首頁 > 吳文化 > 話說無錫 > 正文

鳳阜寺的鐘聲

2024

11/15

09:14

來源

無錫日報

分享

  劉禹錫有詩云: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。”玉祁街道有鳳阜山,俗稱大墩,山不高,但形狀十分奇特。前伏后舉,如巨鳥暫棲;左右寬厚,似雙翼鼓起。若從空中俯瞰,活脫脫就是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,故千余年前,就已得名鳳阜。暮鼓晨鐘的鳳阜寺,便坐落于此山中。

  秋風送爽的時節(jié),我走進鳳阜寺,寺內(nèi)靜寂無人。除去啾啾的鳥鳴,幾乎能聽見香灰落到香爐中的聲音。

  山門背后的大雄寶殿,金碧輝煌,巍峨壯觀,是鳳阜寺中軸線上的最大建筑。左側(cè)有淡黃色的月洞門,門內(nèi)辟一小巷,直通后寺。小巷的步道以青磚鋪就,道旁擺了一溜石槽,槽內(nèi)各類花卉競相開放。石槽古舊,鮮花水靈,如耄耋老人懷抱稚嫩嬰兒,相映成趣。

  小巷內(nèi)有一十字路口,路口左轉(zhuǎn)便是登山臺階。拾級而上,一路松濤如歌。鳳阜寺的地標性建筑——文昌閣,出現(xiàn)在眼前。

  文昌閣,屬無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,虎踞龍盤,氣勢恢宏。建于明代,殿中供奉文昌帝君神像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清道光十年,青城地區(qū)(玉祁、前洲一帶)的文人雅士,于文昌閣首次成立“登云”文社,吟詩作詞,潑墨揮毫,盛況空前。流傳下來的詩文中,馮田觀的《大墩詩》以寫實的筆觸,描繪了一幅200年前大墩廟會的盛大畫卷:“春風剪剪拂衣輕,多少游人逐隊行。傍石閑尋堪佩草,登樓靜聽自啼鶯。湖光一點杯中瀉,山色千重鏡里明。傳是當年徐偃墓,誰知賜姓共秦嬴。”

  文昌閣西,即是后山。下得山來,秋草芳茂,一口無標無識的老井,如同風燭殘年的老人,靜靜地蹲在山腳。行人經(jīng)過時,若不去注意那個風化褶皺的石井圈,誰都想不到下面竟然有一口大井,它就是鳳阜古井。

  古井外貌殘破,但從井口往下望,其中結構令人瞠目結舌。井壁平滑,嚴絲合縫,全部以青瓦盤成,自水面呈螺旋狀上升到井口,可謂巧奪天工。井底則昏暗幽黑,深不可測,如有淵龍盤踞。據(jù)縣志記載,公元前242年,春申君黃歇開始在大墩南側(cè)立塘墾種,后人念其功績,于山上建造黃歇廟,同時開挖此井。滄海桑田,黃歇廟早已湮沒于歷史的長河,唯有古井深藏地下,留存至今。

  正暗自喟嘆,寺內(nèi)銅鐘突然長鳴。俄頃,木魚聲、誦經(jīng)聲,從玉皇殿方向傳來,寺僧的早課開始了。

  玉皇殿,建于明代,殿前有碑廊,其中道光八年《大墩重修記》碑保存較好,文字尚能辨認:“大墩形勢高厚,風景清幽,為青城名勝地。凌霄寶殿(玉皇殿)創(chuàng)建多年,久失修理。今有齋主應恒薛君,慨然解囊,賜工修整,自丙戌春始,歷數(shù)載而工竣,統(tǒng)計白銀一千余兩……”碑文中的薛應恒,是道光時期的禮社望族薛氏15世孫,不僅家產(chǎn)豐厚,更世襲有登仕郎(九品)官職。坊間流傳,薛應恒作為捐建方,在開工前曾提出要求,要將文昌閣的大門朝向他的家鄉(xiāng)——當時的興道鄉(xiāng)禮社鎮(zhèn)。按堪輿之說法,大門朝向更改后,能使文昌帝君的文氣和官氣福澤鄉(xiāng)梓、綿延子孫。不過此乃野史雜聞,并無文字可考。

  冥冥之中,或有天意。自薛應恒捐建玉皇殿至今,禮社一直百業(yè)興旺、人才輩出。僅薛氏一脈,從薛應恒所在的15世到后輩的18世,在外居官任職者就達170余人。近代,禮社更是人才濟濟,其中最為著名者,莫過于薛明劍、薛萼果(孫冶方)、薛暮橋三兄弟。薛明劍是民國時崛起的實業(yè)救國人士,孫冶方和薛暮橋則是中國經(jīng)濟學界的無錫“雙子星”。

  陽光越過大雄寶殿高挑的重檐,將晨曦灑遍鳳阜寺。剎那間,山即是寺,寺即是山,如鳳凰展開了金色的翅膀,威嚴肅穆。(范旭明)

Copyright(C) 1998-2024 wxr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(yè)集團無錫新傳媒網(wǎng) 版權所有未經(jīng)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
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170007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:(蘇)字第00306號

蘇新網(wǎng)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